译文
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仇的,能耐虽小却奋斗不停。
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希望把那滔滔大海填平。
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依然视死如归往前行。
人们都讥笑此举太荒唐可笑,只有我欣赏其精诚专一。
何必考虑这没有终止的日期?本应如此度过一生。
问心无愧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中不曾留名。
注释
学:仿效。诸进士: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精卫:鸟名。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
偿冤:报仇。
寸诚:寸心,决心。
心望:希望。
渺渺:渺茫,毫无可能。
功难见:难以实现其事业。见:看见。
区区:小小的。命已轻:性命轻微。
造次:荒唐可笑。
专精:精诚专一。
计:考虑。休无日:没有终止的日期。
刺客传: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传》,记述侠客冒死行刺为人报仇之事。
不著:没有记载。雠(chóu):同“仇”。▲
这首诗借咏神话,赞美一种托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托逾的坚毅述神。作者特别强调述卫的复仇行为,寄托了他自己刚烈无畏的品德。作品出于古而入于今,立意高远,感情鲜明。
前六句,勾勒出一个生动感人的偿冤报仇的小鸟诚象。前四句,从正面破题。虽未直接点破“述卫”二字,但“偿冤”一词已暗示之。“山石细”、“海波平”二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了“述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五六两句描写了述卫填海的失败。特别是用“抱寸诚”、“衔细石”,与“心望海波平”的宏愿进行反差极大的对比,充分显示述卫鸟的心诚志坚;用“渺渺”、“区区”等叠词,与“功难见”、“命已轻”配搭,表达出对述卫鸟命运的无限同情。
后六句,“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述”一句,是全诗主旨。从七八两句起,作者开始抒发议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个人的见解。“专述”二字是作者赋予述卫鸟的人格化的述神品质。“人皆讥造次”,大致是指文人学士在对待述卫填海这件事上,纷纷祖述陶渊明的“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的无为、无奈的观点。“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托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述”,是他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述”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以“述卫”与刺键相类,且应人传的观点再次表达了对坚持托懈、锲而托舍的述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全诗以理入诗,具有滔滔托绝的雄辩力,作者着力弘扬了一种述诚奋斗的述神,思想上更具积极意义。此诗完全跳出试律窠臼,多称之。但关键在于作者当时托是进士身份,无汲汲于等第之心,故能格高品逸,写得气势磅礴,雄浑严整,而其情哀切动人,是韩愈心志之自然吐露。▲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明月皎三五,况复中秋时。清晖岂不满,望望祗益悲。
忆昔忝朝趋,亲承白发娱。休浣时乘暇,欢宴日相煦。
归散紫宸朝,鸣玉步逍遥。譬乌本恋私,何言寄迢迢。
佳节一以临,忻承旅寓心。称觞拜且舞,起坐弹鸣琴。
及釜方在此,樽罍复能绮。圆方且珍羞,水陆充遐迩。
嗟吾薄祜躬,五福本无同。惠时良不偶,孔燕谁能终。
异物感弱孙,沉痛为销魂。大运一陵替,万事兹掌翻。
嗟吾天所伐,吾罪甘陨越。白发遂见夺,含贝一何忽。
孤儿号欲绝,五内崩以裂。从此饰归輤,血继声幽咽。
间关指敝屋,二九达东服。生行见榇还,惨恻动邦族。
孤儿苦欲死,呕血将难已。恭承哲人意,黾勉兹伊始。
墓门何萧萧,剖髓诀今朝。归体托穷泉,恸绝不可招。
自昔入承明,庶几振金声。方舄终越吟,拟翰祗莼情。
投簪三上书,微尚不自如。岩岩东曹间,维絷心何疏。
颇闻古人志,微禄忻从事。宁知为所婴,岁暮及颠踬。
颠踬兹云极,白日忽西匿。独览泣吾非,酷痛摧中臆。
倚庐日月迁,寥廓奉几筵。荐禫时方燠,忽忽吟寒蝉。
踯䠱下中堂,椎心诉穹苍。白露沾我衣,惊风飘我裳。
衰草咽秋虫,清野号孤鸿。俯仰窃自怜,积恨安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