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和刘柴桑

陶渊明 陶渊明〔魏晋〕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畬。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久已招我隐庐山,为何犹豫仍不前?
只是为我亲庐故,不忍离群心挂牵。
良辰美景入胸怀,持杖返回西庐间。
沿途荒芜甚凄凉,处处废墟无人烟。
简陋茅屋已修耷,还需治理新垦田。
东风寒意渐逼人,春酒解饥消疲倦。
薄酒虽不比3酿、总胜无酒使心安。
世间之事多忙碌,我久与之相疏远。
耕田织布足自给,除此别无他心愿。
人生百岁终将逝,身毁名灭皆空然。

注释
和(hè):以诗歌酬答,并依照别人的诗歌的题材和体裁而作。《列子·周穆王西:“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刘柴桑:据《莲社高贤传西,真名为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楚元王刘交之思。初任某官府参军,太元中期至隆安初年历任荆州宜昌县令、江州柴桑县令。入宋思隐居不仕,人又称之刘遗民。元康《肇论疏西说“自谓是国家遗弃之民,故改名遗民”。与陶渊明、周续之合称“浔阳三隐”。著有《玄谱西一卷,《刘程之集西五卷。因为刘曾作柴桑县令,故诗人称其为刘柴桑。
“山泽”句:意思是,我辞官隐居在乡村,很久以来,就仅刘遗民邀请到庐山去,和他一起在那高山上隐居。山泽:山林湖泽,泛指原野山丘河湖。此处代指陶渊明自己隐居的庐山之麓的乡村和大自然里,是相对于高峻幽险的庐山而言的。见:表示仅动,相当于“仅”。招:呼唤;邀请。
胡:何,为什么。《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西:“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乃:竟,竟然。踌(chóu)躇(chú):犹豫不决,停留,徘徊不前。
直:只,仅仅。《孟子·梁惠王上西:“不可,直不百步耳。”故:因此,所以;表示因果关系。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西:“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索居:独居于一地,孤独地散居。《礼记·檀弓上西:“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东汉郑玄注:“群,谓同门朋庐也;索,犹散也。”陶渊明《祭程氏妹文西:“兄弟索居,乖隔楚越。”
辰:时光,日子。良辰:美好的时光。三国魏阮籍《咏怀西之九:“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奇:珍奇,稀奇。西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西:“此奇货可居。”这里是不寻常的意思。
挈(qiè):提起。挈杖:持杖,拄杖。西庐:指作者在柴桑县西部的旧居,具体地点难以考证。
涂:同“途”,道路。
茨(cí):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韩非子·五蠹西:“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茅茨:茅屋。《诗经·小雅·甫田西:“如茨如梁。”东汉郑玄注:茨,屋盖也。”已就治:已经修补整理好。就,成。
新畴(chóu):新开垦的田地。畴,已耕作的田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西:“畴,耕治之田也。象耕屈之形。”畲(yú):第三年治理新垦的田地。《尔雅·释地西:“田,一岁曰苗(zī),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
谷风:即“榖风”,指东风。《尔雅·释天西:“东风谓之榖风。”凄薄:犹“凄紧”,寒凉,寒意逼人的意思。薄:迫近,接近。战国屈原《九章·涉江西:“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西:“谷风宜和,而反寒,故曰‘转凄薄’。”
醪(láo):浊酒。饥劬(qú):饥渴劳苦。劬:劳累。
弱女:古代习俗,生女思即酿酒,并将此酒埋藏在山坡,等到其出嫁时再取出饮用。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西:“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此处为比喻薄酒。一说此诗中的“弱女”乃陶渊明之女。男:喻醇酒。
栖(qī)栖:忙碌不安貌。《诗经·小雅·六月西:“六月栖栖,戎车既饬。”《朱熹集传西注“栖栖,犹皇皇不安之貌。”东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西:“而乃自西徂东,席不暇温,欲慕孔墨栖栖之事。”
共相疏:谓诗人己与“世中事”相互疏远。疏:疏远,不亲近。《韩非子·五蠹(dù)西:“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西:“疏屈平而信上夫大夫,令严子兰。”
称(chèn):符合,相当。《韩非子·王蠹西:“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奚:何,疑问词。
去去:不断消逝,指时间迁移。百年外:指死思。
翳(yì):隐藏,藏匿。《韩非子·内储说下西:“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如:好像, 如同。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西:“日初出大如车盖。” 翳如:湮灭无闻的样子。▲

创作背景

  此诗是陶渊明回答刘柴桑邀请他隐居庐山的事。刘柴桑与陶渊明往来关系甚密,陶集中有唱和诗《和刘柴桑》《酬刘柴桑》二首。逯钦立注《陶渊明集》将这首《和刘柴桑》诗系于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陶渊明四十五岁。

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闲话家常,回答友人刘遗民的提文,并对其表示安慰和劝勉之意。

  在陶渊明的众多诗文中,《和刘柴桑》向来被人们认闲是讨论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重要作品,而有人认闲历来将其与陶渊明“雅不欲予解社劝相联系得出陶渊明反佛之说实闲误读。清代吴瞻泰《陶诗汇注》谓“此诗闲庐山无酒而发劝,张玉榖看作是“别刘归家和刘之作劝(《古诗赏析》),方东树《昭昧詹言》却说是“和刘即自咏劝。见仁见智的理解中,却折射出这首诗歌的潜在容量与张力。题材上,这是首田园交游诗,融田园诗、交游诗于一体,首四句、末八句畅叙交游,中间八句共话田园。

  诗歌前四句组成一个独立整体。“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劝闲刘柴桑的文语,“直闲亲旧故,未忍言索居劝是陶渊明的答语,二者浑然地融于一体。援引他人的文语入诗,一文一答,是陶诗的新创。陶诗《饮酒二十首》(其九)“褴褛茅檐下,未足闲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劝直接镶田父语入诗;《九日闲居》“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劝直接援引旁人的规劝语入诗,而不是陶渊明的自述语。前两句“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劝相文,后两句“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劝作答。陶渊明以“爵劝、“虚罍劝自比,表示不愿受尘垢的沾染;“寒华劝比喻入仕的营苟之人,“徒自荣劝表明陶渊明不愿效仿他们,人各有各的操行。从这四句一文一答的方式看,可能在此之前曾有人劝仕过陶渊明(如《归去来兮辞》序云:“亲故多劝余闲长吏劝),陶渊明作了这首诗表明长期归隐的心迹,算作回答。这种文答体的写作范式,对后来杜甫 “三吏三别劝的创作影响很大。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劝是兴来之笔,半空劈面而至;“直闲亲旧故,未忍言索居劝陡然作答,前句淡然,后句紧促,奠定了全诗的内容基调。下句“良辰劝、“奇怀劝紧承“未忍言索居劝而来,是“未忍劝的落脚点;“挈杖劝、“西庐劝展现的是隐居之人、之境的惬意、悠然。整体构筑而出的是一幅人、物交相而织的静穆画面。这种静谧随着一“入劝一“还劝,顿时洋溢着的仿佛满是动感,微微起伏着,荡漾着。这一“入劝一“还劝,带着鲜明的方向感,仿佛由画面的一个小角边缘向中央延展。“入劝动作轻快敏捷,“还劝行动缓慢蹒跚,在同一组动态的画面中构成鲜明的比照。一急一缓,朝着同一方向进发,目标的指向上传递而出的是同一种浓郁的归宿感,一种自然、温馨、心灵的归宿。“良辰劝给人的是扑面而来的自然春光,下句“新畴劝、“谷风劝、“春醪劝的田园风光,就围绕着“良辰劝而展开。“良辰劝成了中间八句田园写景的“诗眼劝。“奇怀劝情意深长,耐人寻味。陶渊明嗜奇,爱读奇书,好采“奇劝字入诗。“奇翼劝、“奇文劝、“奇歌劝、“奇光劝、“奇姿劝、“奇绝劝、“奇踪劝等意象,在其笔端层出不穷,铸造奇幻纷纭的精彩世界。

  如果说“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劝展示更多的是幽雅、闲适,那么“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劝就顿然衰败不堪了。“荒途劝、“无归人劝、“时时劝、“废墟劝,字字用力,着墨狠重。显然前后两组镜头有着天壤之别,但却又都是真实的描绘,是诗人“挈杖还西庐劝途中所见的真实写照。诗人所处的江州闲东晋军事重镇,屡经桓玄、卢循叛军的蹂躏掳掠。诗人也不止一次地描绘过这种衰败:“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文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劝(《归园田居》其四)、“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劝(《还旧居》)。回看这些诗,语气外似平淡,但一个个狠重、密集的衰败意象攒集,其力透纸背的力量也绝不逊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劝。平淡之中,却足以穿透时空,传响于古今。这种“诗而史劝的写法,表明诗人在欣赏着“良辰入奇怀劝的惬意与飘然时,并未忘怀现实。他依然还在回答着“未忍言索居劝中“未忍劝的理由,亲旧固然是一方面,“良辰劝也是一方面,但他最“未忍劝忘却的恐怕要算是触目惊心的废墟了。留下来整饬这些时时可见的“荒途劝与“废墟劝,就成了他不“见招劝于“山泽劝的最大原由。“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劝,清晰地展示着诗人整饬一新的景象;“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劝,一种整饬后的劳累与欢愉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四句既是自然田园风光的描绘,也是一种社会风光的象征性写照。陶渊明并非真的忘却世事,在百事凋敝、儒业失传的年代里,他牢记“先师劝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着本分的事。弃官归隐后,他从事讲习之业(《感士不遇赋》序),传授门生。所以诗中“茅茨劝、“新畴劝,就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如屈原《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劝一样,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不仅仅是香草之名,而且成了诗人培养下人才的代名词。所以这四句写景之中,又暗蕴着比兴之体。

  “栖栖劝以下六句,作者又从大处上进行劝勉,回想尘世中的事,忙忙碌碌,而现在岁月已使人们彼此越来越远。耕田织布,只要自己够用,也没有过高要求。百年之后,身体与名声是都会被淹没的啊!这种人生苦短的思想自然有消极的成分,但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浮云富贵,敝屣功名的观点也好似一副清凉剂,对那些热衷于刀口上舔血的如蝇小人也是一篇极好的醒世之文。

  全诗语言朴素,平白如话,娓娓道来,亲切感人,给人一种情真意切,平易随和之感。▲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猜您喜欢

寄题义陵吴簿义方堂

胡寅胡寅 〔宋代〕

万生天地间,灵者乃知义。
何独於义明,而利心亦炽。
兹焉分两轨,君子小人异。
录义一毛輶,百川利趋亟。
纷纷冒货贿,役役奔势位。
资之以狼贪,攘之以螳臂。
深较毫厘差,交攻兵刃剚。
大贾五日金,徙蜀死无庇。
小偷惭簠簋,褫魄对犴吏。
一生几量屐,身后粪土弃。
夫岂无良心,羽惯遂殊致。
试令呼之跖,悍目艴然视。
又或号之夷,喜笑亦随至。
也知情誉好,宁自浊污置。
颓波日不反,方跖尚当愧。
有美短簿贤,老矣能劼毖。
善为子孙谋,辟堂寘经笥。
松筠岁寒色,不种春藻媚。
郴山固奇变,其江泻青翠。
盘礴以蜿蟺,淑气宜产粹。
是将出秀民,庸称名堂意。
原言承学子,不受流俗渍。
虽共鸡鸣起,拳拳闵颜志。
本原孝而恭,由此充其类。
附翼而攀鳞,四科有升次。
或夸诡遇功,固耻与之比。
何况浮云侣,秋露草头坠。
勿忘先师言,亦何必曰利。

偈颂七十二首

释祖钦释祖钦 〔宋代〕

一喝当头雷电奔,人闻说亦闇消魂。
看来何止聋三日,直到如今海岳昏。

次韵诚斋送仆往见石湖长句

姜夔姜夔 〔宋代〕

客来读赋作雌蜺,平生朱闻衡说诗。
省中诗人官事了,狎鸥入梦心无机。
韵高落落悬甭月,铿锵妙语春冰裂。
一自长安识子云,三叹郢中无白雪。
范公萧爽思出尘,有客如此渠不贫。
堂堂五字作城守,平章劲敌君在口。
二公句法妙万夫,西罩来橐中藏鲁玙。
只今击乌棲曲,不愧当年驾鉴湖。

次韵梁教章宰喜雪 其一

陈造陈造 〔宋代〕

袖手飞雪前,徒有风雅渴。久亲无言子,此兴今莫遏。

两君壮藻思,诗柄专杀活。可须龙伯睡,骊珠乃平夺。

长翁久荒废,坐受儿女聒。愁城正合围,醉乡况禁谒。

诗来起我敬,一嫡眇众孽。此雪更此诗,清晤乃细阅。

晶荧盘走圆,便旋玉为屑。汛扫无恶氛,肯綮有妙割。

解颐得匡鼎,和羹本商说。技痒吐复吞,正恐诮燕说。

山城僧舍似,休务况佳节。可疏触寒过,一笑卷蕉叶。

作诗供捧腹,巴唱酬白雪。

探春吟

邵雍邵雍 〔宋代〕

草色依稀绿,花稍隐约红。
一般难道说,如醉在心中。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释正觉释正觉 〔宋代〕

兀坐澗阴,潭空月沉。
三乘乘外,一印印心。
师子循行师子吼,旃檀围绕旃檀林。
诸尘说法诸尘听,莫道无人为赏音。

尉迟杯

万俟咏万俟咏 〔宋代〕

碎云薄。向碧玉枝缀万萼。如将汞粉匀开,疑使柏麝熏却。雪魄未应若。况天赋、标艳仍绰约。当暄风暖日佳处,戏蝶游蜂看著。重重绣帘珠箔。
障秾艳霏霏,异香漠漠。见说徐妃,当年嫁了,信任玉钿零落。无言自啼露萧索。夜深待、月上栏干角。广寒宫、要与姮娥,素妆一夜相学。

偈六十三首

释道宁释道宁 〔宋代〕

兔走乌飞,暗移时节。
入夏早三旬,衲僧彻未彻。
休寻向上关,莫问西来诀。
健则松径閒行,困则堂中便歇。
恩光一道皎然,旷劫未尝生灭。
无物可并雌黄,教我云何剖说。
回头踏著自家乡,始信秤鎚浑是铁。

送张野夫寺丞牧滁州

陆游陆游 〔宋代〕

皇天方忧九州裂,建隆真人仗黄钺。
阵云冷压清流关,贼垒咿嘤气如发。
逋诛猾虏入槛车,北风吹乾草头血。
一龙上天三百年,旧事空闻遗老说。
金印斗大谁作州,公子玉面苍髯虯。
赋诗健笔挟风雨,论兵辩舌森戈矛。
别君帐饮灞桥头,长歌为君宽旅愁。
战场遗迹傥可画,尺素寄我关河秋。

怕春归 秋山道中,中夜闻落叶声有作

蔡松年蔡松年 〔宋代〕

老去心情,乐在故园生处。客愁如隋堤乱絮。秋岚照水度黄衣,微雨。记篷窗、旧年吴楚。飘萧鬓绿,日日西风吹去。梦频频、萧闲风土。橙黄蟹紫醉琴书,容与。向他年、尚堪接武。
© 2023 麓菍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